中國傳統音樂-古琴
![]() |
![]() |
藝術家 | 時間 | 試聽 |
---|
專輯曲目:
01 懷古 04'38''
Memories Of the Ancient Timos
02 雙鶴聽泉 02'49"
Double Oranes Joy in Flowing Spring
03 玉樹臨風 05'17"
High Tress Swings Swing in the Gentle Breeze
04 鷗鷺忘機 04'56"
Story of Aigrette and Fisherman
05 碧澗流泉 06'06"
Blue Brooks and Babbling Fountain
06 漁樵問答 07'31"
Dialongue of the Fisherman and the Woodcutter
07 神化引 06'36"
God Spirit Melody
08 烏夜啼 09'28"
Crows Crying at Night
09 高山 07'38"
Lofty Mountains
良質善斫 妙指正心
區君虹先生斫制的“古木”琴以無修飾的線條了朽蝕斑斕的紋理及原木質感,體現了古琴作為“素琴”的內涵,妙合大樸不雕的道家趣味,迥異於古來各種琴式而自成“古木式”,這在斫琴史上是首次出現。其槽腹中空也是順著木性肌理自然剝裂,無機械斧鑿之跡,一派天趣。“古木”琴張了絲弦,雖然松緩,按彈也非常通透有韻,這在絲弦琴中是極為難等的,可以想見材質之鬆脆及槽腹制度之合古。
廣東老琴家謝灃先生曾生動的描述“古木”琴:“琴形方樸古拙,其特點是琴側捨棄認為對稱線條,匠心獨運,順應材形,盡留舊跡,木紋結節如龍鱗,如霞彩,氣度非凡……底部的頭、尾部不上灰漆,保留了原古木百年風霜剝蝕之跡,反樸歸真感覺十分強烈……在造琴史上,如此古樸獨特的琴形和難以重複的制式與古琴本身清靜自然之琴義更相得益彰,其意義是深遠的。”
的確,在古琴的製作歷史上,幾千年來,以色老深黃之鬆脆奇材而遇善斫得成形制超凡、音聲蒼松之“古木”琴,堪稱造琴史上的傑作。
古琴製作的確包含著天地陰陽之理。一張良琴的產生,除良材之外,斫制者之“善”,這就是指其文化修養的高度和對斫琴原理的領悟和把握,從區先生斫制“古木”琴在良材美質的發現、天然形制的領悟、淳古音的實現、髹漆與木色的和諧及琴銘書刻藝術與義理內涵的古意上所達到的境界,可見斫琴家內裏文化底蘊的厚度和胸中氣象之超凡。
區先生撫琴,無論琴容、手勢還是指法、琴音,都體現出傳統的況味。在今天撫琴已成為音樂演奏,在演藝風格日漸流行的古琴界,這種質樸老味是彌足珍貴的,就古琴來說,自古就以這種況味為“正音”,而將追求所謂藝術表現、聲爭媚俗、優美動人的聲音稱為“時尚”,歸為“俗品”。傳統古琴就意境上有山林派、儒派和江湖派之別。江湖派的典型特徵是以音動人、注重演藝,而山林派和儒派則以簡古質樸、古澹正音為尚。
古琴以良質善斫、妙指正心為大美,正心乃其根本。正音發自正心,而正心則由傳統學問涵養和德性修習來養成。從區先生的斫琴和撫琴中,我們能領略到傳統古琴正音,能感受到的淳厚而純正的古琴況味。這在今天這個時代是很難得的。
古琴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與保護,社會媒體報導宣傳的熱鬧及古琴音樂演奏會的流行當然是必要的,但究竟而論,良質善斫之妙器、妙指正心之鼓音在琴人個人書齋中的傳承應該是更為真實,其生命力也是更為長遠的。